知識庫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協議)是應用較早、使用較普遍的是一種內部網關協議(IGP),是一種動態路由選擇協議,用于自治系統(AS)內的路由信息的傳遞。RIP路由協議基于距離矢量算法(DistanceVectorAlgorithms),使用“跳數”(即metric)來衡量到達目標地址的路由距離。
服務器免費測試:http://www.bxgb88.com/
一、RIP動態路由協議簡介
路由協議是路由器之間交互信息的一種語言。
路由協議共享網絡狀態和網絡可達性的一些信息。
路由協議定義了一套路由器之間通信時使用的規則。
路由協議維護路由表、提供最佳轉發路徑。
二、RIP路由協議特點
1、不同廠商的路由器可以通過RIP互聯;
2、配置簡單;
3、適用于小型網絡(小于15跳);
4、RIPv1不支持VLSM;
5、需消耗廣域網帶寬;
6、需消耗CPU、內存資源。
RIP的算法簡單,但在路徑較多時收斂速度慢,廣播路由信息時占用的帶寬資源較多,它適用于網絡拓撲結構相對簡單且數據鏈路故障率極低的小型網絡中,在大型網絡中,一般不使用RIP。
這種協議的路由器只關心自己周圍的世界,它使用“跳數”,即metric來衡量到達目標地址的路由距離,只與自己相鄰的路由器交換信息,范圍限制在15跳(15度)之內,再遠,它就不關心了。RIP應用于OSI網絡七層模型的應用層。各廠家定義的管理距離(AD,即優先級)如下:華為定義的優先級是100,思科定義的優先級是120。
三、RIP路由協議V1與V2區別
基于距離矢量算法:又稱為Bellman-ford或 Ford-Fulkerson算法。
距離矢量名稱的由來是因為路由是以矢量(距離,方向)的方式被通告出去的,這里的距離是根據度量來決定的。通俗點就是:往某個方向上的距離。
1、RIP度量值:最大為15跳,16跳為不可達。
2、RIP的更新時間:每隔30s發送路由更新消息,UDP520端口
3、RIP路由更新消息:發送整個路由表消息
RIPv1為有類別路由協議,不支持VLSM和CIDR 以廣播的形式發送報文 不支持驗證
RIPv2為無類別路由協議,支持VLSM,支持路由聚合與CIDR 支持以廣播或者組播(224.0.0.9)的形式發送報文
使用UDP進行路由信息的交互,目標端口號520。
RIP支持:水平分割(避免路由環路的出現和加快路由匯聚的技術)、毒性逆轉(一種改進的水平分割)和觸發更新。
四、RIP動態路由的優劣點
內部網關與外部網關協議不同,外部路由協議只有一個,而內部路由器協議則是一族。各內部路由器協議的區別在于距離制式(distance metric, 即距離度量標準)不同,和路由刷新算法不同。RIP協議是最廣泛使用的IGP類協議之一,實現和管理比較簡單,收斂速度慢(指網絡結構發生變化開始,到網絡中所有路由設備中路由表重新保持一致的狀態轉換過程),報文量大,占用較多網絡開銷,并且為避免路由環路得做各種特殊處理。
著名的路徑刷新程序Routed便是根據RIP實現的。RIP協議被設計用于使用同種技術的中型網絡,因此適應于大多數的校園網和使用速率變化不是很大的連續線的地區性網絡。對于更復雜的環境,一般不使用RIP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