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超融合基礎架構部署是什么意思?傳統數據中心主要由服務器、網絡設備、存儲設備以及附屬設備,而這些設備通常由多家供應商提供。因此,隨著業務應用程序及其產生的數據的增長,設備種類和數量也隨之增加,從而導致運維的成本和設備部署的周期也迅速增加,同時也增加了資源調度的難度,降低了系統資源的利用效率。
超融合基礎架構部署:http://www.bxgb88.com/cloud/108vps.html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由同一廠商或者若干家廠商聯合提供的融合系統開始出現,將服務器、網絡設備和存儲設備等集成在同一個機柜或者機架上銷售給客戶,從而降低部署難度,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但是融合系統只是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設備的簡單“粘合”,一體化交付,盡可能“開箱即用”。雖然理論上只要三者搭配得當,各種類型的應用都可以很好的支持。而在實際應用中,服務器和存儲等計算資源還是獨立管理、獨立擴展,仍然無法擺脫傳統存儲價格高企,運維成本高,升級擴容困難等問題。
一、對于傳統IT架構,超融合架構具有如下優勢:
成本降低:超融合擺脫了專用存儲硬件的高昂成本,使得擴展資源變得輕松簡單,可分批投入使 IT 預算規劃也更加靈活。統一的資源池簡化了資源管理,提高利用率。
單一支持:計算、存儲和網絡融合,統一部署,單一廠商提供所有軟硬件(計算、存儲和虛擬化等)支持;
部署簡便:無需劃分Zone、RAID等,從上機架開始最快30分鐘內即可交付使用;
降低TOC(總擁有成本):資源池化,無需一次性大規模采購,按需采購,水平擴容;
重復利用:充分利用舊設備,保護現有投資,延伸到云計算架構;
減小依賴:采用標準服務器,不依賴具體軟硬件廠商;
簡化管理:單一界面統一管理計算、存儲、虛擬化等資源,運維管理簡單化;
彈性擴展:分布式架構,線性擴展,無節點數限制,無單點故障,內置本地備份、同城和異地容災能力;
高效利用:多節點并發訪問,本地訪問SSD加速,數據自動負載均衡,快速鏡像和恢復。
網絡安全:使用軟件定義的方式為基礎設施提供高級網絡和安全功能,加固數據中心內部網絡安全,支持微分段分布式防火墻與虛擬機隔離能力,實現跨數據中心多集群統一網絡安全策略管理。
超融合架構以軟件定義存儲為核心,使用大量標準的x86服務器組成集群,通過虛擬化計算(KVM,VMware,Hyper-v,Xen,容器等)和虛擬化網絡(軟件定義網絡SDN)技術,把分布在每個節點上的服務器本地資源天然(native)融合起來,形成統一資源池,通過統一管理界面向外暴露標準的計算、存儲、網絡能力,實現模塊化的無縫橫向擴展(Scale-Out)。
集群中各節點間沒有明確的計算和存儲的分工,不存在單點故障,可以根據需要對計算、存儲、網絡按需進行橫向的動態擴展。運行在每個服務器節點上的單一的、高度虛擬化的超融合軟件棧,通過網絡和分布式算法同時為CPU、內存、硬盤、網絡等物理資源提供抽象化功能,從而建立起一個同質化的、具有高度可用性和彈性的存儲及計算資源池。
二、超融合基礎架構部署選項包括以下幾種:
1、軟件部署:軟件部署將超融合軟件安裝在現有硬件上的部署方式。這種部署方式可以利用現有的硬件資源,降低部署成本,但需要考慮到硬件兼容性和性能問題。
2、硬件部署:硬件部署是一種將超融合軟件和硬件一起購買并部署的方式。這種部署方式可以保證硬件和軟件的兼容性和性能,但需要考慮到成本和擴展性問題。
3、云部署:云部署是一種將超融合軟件部署在云平臺上的方式。這種部署方式可以利用云平臺的彈性和靈活性,降低部署成本,但需要考慮到安全性和可靠性問題。
4、混合部署:混合部署是一種將超融合軟件部署在多種環境中的方式,包括私有云、公有云和傳統數據中心等。這種部署方式可以根據業務需求選擇最合適的部署環境,但需要考慮到管理和集成的復雜性問題。
總之,超融合基礎架構部署選項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和業務需求進行選擇,需要考慮到成本、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管理等多個方面的因素。
互聯數據超融合服務器,支持x86及ARM架構,3節點搭建企業私有云平臺,靈活硬件部署,滿足不同業務對計算存儲的彈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