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中心
2019年教育部發布《關于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在線教育機構,支持互聯網企業與在線教育機構深度合作,綜合運用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手段,充分挖掘新興教育需求,大力發展智能化、交互式在線教育模式,增強在線教育體驗感等等。2020年疫情,視頻app教育平臺真正站上了風口,那線上教育平臺有哪些坑值得我們關注呢?
在線教育在疫情的沖擊下被推上了新熱度,快手上線“停課不停學”活動,抖音上線“在家上課”活動,平臺方聯手各大教育機構,批量引入教育類學習直播和錄播課程,并給予優質資源位的海量曝光。短視頻+教育的未來一時之間充滿暢想。
短視頻是趨勢已是共識,本文就聊一聊教育機構運營短視頻過程中最容易陷入的四個大坑,看看你踩上了哪一條?
1:運營目標不確定
乍一看這個坑,很多運營都會反駁“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啊”、“播放量、粉絲量、粉贊比、完播率……都是很明確的指標啊”。但是——這些指標只是通往最終目的地上的沿途補給站,并不是終極方向上的目標。
我曾在行業交流群里問各位老板為什么要運營短視頻賬號,得到的回答多半是“別人都有,我沒有不行”,“賺不賺錢另說,先踏入一只腳再說”,“短視頻是風口啊”。在教育機構為什么要投入做短視頻賬號這個問題上,很多老板自己可能都沒想清楚答案,只是基于厭惡損失的心理先試著搭起了短視頻的班子,又或者囿于團隊已經組建起來了,所以也只能催促著手下的運營先把賬號往大了做。
但是目的地不同,采取的運營方式方法肯定不一樣,而無論是抖音還是快手,都對內容的垂直度有要求,標簽從一開始就貼錯很難在后期扭轉過來并且吸引到目標粉絲。
教育機構拋開人力成本,要是能收獲流量平臺幾百萬的粉絲,每年即便不賺錢也能省下一筆不小的宣傳投放費用。視頻內容整體生產成本不高,視頻形式多以黑板為背景進行數學題的講解。教育機構天然不缺老師和優質的內容資源,投入短視頻團隊生產這類內容或者打造類似IP老師再逐步進行變現的門檻并不高。
2:想在有趣的內容和實用的干貨間找到平衡點
教育行業做短視頻,有趣的靈魂和有用的知識,必須得占得住其中的一個。不要一味尋求有趣的表現形式和嚴肅的知識科普的平衡,兩個都要,可能導致賬號既不好玩也不能傳遞出有價值的知識信息。
教育的內容則更多的是單向傳輸,我給你一個知識點,用戶只是理性上的“知道了”“了解了”“學會了”,但不會因為這個知識點“感動/憤怒/熱血”,這是教育類內容難出爆款視頻的原因。但是難做爆款不等于不能出爆款,知識干貨類型的內容,有一個特別的優勢,在于它通過內容一旦“說服”了用戶,用戶往往會回報超預期的信任和忠誠。
3:教育賬號只能從0到1做積累
羅列一些教育機構運營短視頻的幾種方式,都有可實施的可能,風險需根據實際情況評估。
方式一:收購賬號,以小博大。
不少已經運營到幾百萬粉絲的賬號可能會有出售的需求,售價能到1毛錢1個粉。比起昂貴的代運營費用,整體評估收購這類十分垂直且高質量內容的教育賬號,能立馬成為該領域領先的腰部甚至頭部,后續再做精細的運營承接也未嘗不可。
方式二:初期找代運營做冷啟,后續移花接木自運營
這個方式跟方式一唯一的不同就在于不是全盤收購,而只是初期借助專業團隊的力量來做賬號的冷啟動運營。讓“專業的團隊干專業的事”,靠譜的外部mcn可以投入更多人組建團隊,孵化大號的概率更高。
方式一:利益綁定
這種方式一般是教育機構尋找市面上優質的教育類達人賬號,簽訂合同,教育機構幫達人打磨課程內容產品、進行銷售。最終的利益雙方約定比例分成。教育機構等于把自己變成一個類經紀公司,不用額外投入人力組建短視頻內容生產團隊,沒有太多產品打磨能力的達人也能獲得專業的內容產品售賣,雙贏。
方式二:達人帶貨
合作式共贏,約定產品傭金,達人提供短視頻銷售渠道,教育機構提供產品。雙方不涉及課程內容的協同合作生產。這也是目前短視頻平臺上比較廣泛存在和成熟的合作方式。
搭團隊自孵化自運營,這種方式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團隊規模投入+時間成本+收益三者的不確定。但這種方式也是目前絕大多數教育機構的選擇,在上一篇《我操盤了幾十萬短視頻代運營項目,總結了這些實戰經驗》的文章里也有提到,團隊打磨短視頻內容和傳播運營的能力需要掌握在企業自己手里,這是必然。
4:忽略短視頻+教育的最佳學習平臺
短視頻+教育,最好的承接平臺其實是B站,我猜想的排序應該是B站>快手>抖音??焓趾投兑舻膶W習內容都過于碎片化,平臺的流量獲取方式讓教育類創作者不得不把知識點盡可能地細碎壓縮,時長減下去了,知識的厚度也降下去了,好的知識內容是會讓用戶看完想去追問下一個問題的,快手和抖音的視頻內容卻是一個一個沒有太多相關聯的獨立小單元,當用戶看完一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