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用幫助
隨著POC生態的快速發展,硬盤挖礦的收益現在怎么樣呢?身邊越來越多的小白礦工帶著他們的硬盤和機器參與到了硬盤挖礦生態之中。作為生態的建設者,新的礦工群體對POC共識的擴張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提高去中心化程度的同時也增加了網絡的安全性。
其實,像BurstCoin等硬盤挖礦的話,硬盤容量幾乎直接就決定了收益,技術難度比較低。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常說:只要硬盤容量大,收益就會高。但是這收益的前提,還是需要能夠解出謎題算出哈希值,言外之意就是在你硬盤存入足夠多的“公式”,將極有可能解出“答案”,而存放在硬盤的“公式”是毫無數據價值可言的。本文將以2個常見問題來解釋小白礦工對于硬盤挖礦的一些疑問。
硬盤挖礦收益不得不考慮的兩個問題:
第一、硬盤挖礦收益回本周期
礦工群體是逐利的,那里有錢賺那里就有礦工。相比于炒幣,參與挖礦就是為了更穩妥的回本,因而不少礦工總將幣價認定為制約回本周期長短的唯一因素。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一個認知。
不管當下的境況如何,回本周期永遠都是礦工最在乎的核心之一。有相當大一部分礦工群體的算法其實都是錯誤的,除了幣價影響回本的周期之外,挖礦的難度(全網容量)、挖礦的產出(每日產出代幣)、挖礦的消耗(電費、帶寬)都是影響回本周期的重要因素。
且不談電費支出與帶寬的費用,因為電費與帶寬在硬盤挖礦中的占比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那么我們如何計算回本周期呢?
舉個栗子,A礦工投入1萬元人民幣購買了100T的硬盤參與某個POC項目,假設這個項目代幣的價格為100元/枚,100T硬盤日產出為1枚代幣,則回本周期的計算方式:總投入/(日產出*幣價)=回本天數,代入數據進行計算,10000/(1枚*100元)=100天;此時,礦工可以計算出挖礦的回本周期為100天。但在第二天,幣價下跌至80元/枚,則代入數據計算,10000/(1*80元)=125天,僅僅一天的時間,挖礦的回本周期便相差25天。
雖然上文只是一個例子,但這與現實并不會相差多少。幣價是瞬息萬變的,不會總是維持在一個點或者上漲、下跌,事實上,影響回本周期的因素波動一直都較大,如果按照某一個恒定的數值(幣價)去計算回本周期,算法本身就是錯誤的。
如果參與的項目給你一個準確的回本周期,只有一個可能,項目本身就是一個資金盤,幣價的漲跌由項目方操控?;乇局芷谥皇且粋€短期的參考,并不能當作一個長期的標準。
第二、硬盤挖礦挖礦日產出(收益)計算
傳統的挖礦,一般指POW,挖礦的日產出(收益)就是:全網日產出/全網算力*個人算力=挖礦日產出(收益),舉個例子,B是某個POW幣的礦工,假設該項目全網算力為100EH/S,B礦工的算力為1EH/S,全網每日產出1000個幣。將數值帶入公式可得:1000/100*1=10枚幣。這就是傳統的挖礦產出(收益)計算方式。
這個計算方式顯然是不適用于硬盤挖礦的,因為硬盤挖礦項目絕大部分(少部分如burst沒有抵押模型)都加入了一個抵押機制,抵押機制影響著礦工的收益。因此硬盤幣的收益計算公式為:全網日產出/全網容量*個人容量*抵押收益比例(抵押額)=挖礦日產出(收益)。
假設某個硬盤挖礦項目的全網日產出為1000枚幣,全網容量為100P,B礦工的容量為1PB,滿抵押收益為100%,不滿足抵押收益為20%,那么收益情況為兩種:
1:滿抵押收益:將數據帶入公式為:1000/100*1*100%=10枚幣;
2:不滿抵押收益:將數據帶入公式為:100/100*1*20%=2枚幣。
很顯然,通過以上計算公式我們可以得出,硬盤挖礦與傳統POW挖礦的收益計算是有明顯的區別的,絕大部分的硬盤挖礦項目,增加收益的方法是,除了增加硬盤容量,還需要增加抵押代幣數量。
硬盤幣抵押模型的優點是增加礦工的收益,并且反壟斷。大戶無法像以往直接使用算力就能壓到普通礦工,大容量就必須高抵押。如果大容量沒有滿足抵押,收益反而還不如一個小容量的礦工。